1923年春天的一個午後,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憊地走在柏林的一條大街上,他患有嚴重的肺痨,生命對他來說已經所剩不多。 一個小女孩坐在地上,哭泣聲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小女孩丢失了心愛的洋娃娃,那個洋娃娃是她用積攢了一年的零花錢買的。 男子摸了摸口袋,他居然連一分錢也沒有帶,隻好哄她說洋娃娃沒有丢,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。小女孩不聽,仍舊哭。 男子皺着眉。突然眼睛一亮, 說:“洋姓娃要是過幾天還沒回來,她就會給你寫信的。” “給我寫信?”小女孩止住了哭,好奇地看着他。“是的。”男子笑着點頭。小女孩露出了笑臉。 幾天後,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。信裡,洋娃娃詳細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裡玩,沿途都有什麼美麗的風景。她讀着,覺得真是神奇極了。 以後,每隔一周,小女孩都會收到一封信,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開了一個神奇的夢幻般的世界。 可是,兩個月後,“洋娃娃”再也沒有來信,好像突然消失了。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,整天哭哭啼啼,飯也吃不進去。 一天,一個中年女子來到小女孩家,拿出一封信。信仍是“洋娃娃”寫的——熟悉的筆迹,調皮的口吻。小女孩捧着信,感到驚奇萬分。 女子是男子的遺孀,她在整理丈夫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封未及寄出的書信,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來。 小女孩的媽媽抱過小女孩說:“孩子,你知道給你寫信的人是誰嗎?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!”小女孩可不管這些,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騙,洋娃娃再也回不來了時,又傷心地哭了。 幾年後,小女孩長大了,從課本裡,第一次看見卡夫卡這個名字。帶着好奇,帶着一點點激動和困惑,她開始慢慢走進他的文字世界。那裡是如此地廣博和深奧,她讀不懂,可她已經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個讓她欽敬的人了。 20歲時,女孩已經讀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,再後來,她開始研究他、揣摩他,寫了很多關于卡夫卡作品的論述。她在報紙上開設專欄、出版專著,她演講、遊說,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。 40歲時,已成為大學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報社采訪,當被問及為什麼對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獨鐘時,她談起了30多年前那個午後,談起了那個洋娃娃的故事。 她說:“偉大的心靈産生偉大的作品,當我能慢慢品味出那個善意的‘欺騙’背後蘊藏的大愛和無私時,我就知道,我的生命從此再也無法和一個人的名字分開了。那與其說是一些書信,不如說是一個瀕臨死亡的人給予一個孩子的最好禮物,給予這個世界的最後陽光和溫暖。” 那些書信,她一生珍藏,最後,全部捐給了國家博物館。 (責任編輯:admin) |